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联系我们
首  页 | 资源的开发利用 | 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| 应用新技术 | 政策及相关规定 | 联系我们 |
生物柴油原料观察站

   相关图片


冰川在消融








 

[观察员文章]“气候合作”中的造原料林机会
日期:2009-02-27 阅读7327次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 

      美国第一枚专用于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“嗅碳”卫星发射失败让人感到有点可惜,但几天前希拉里·克林顿携她的气候变化特使访问中国,却让人感到了中美两国间确有在“气候合作”中发展新关系的“支点”。其实,近几年来,我国政府已在多种场合,以多种方式表述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合作愿望。08年成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,就是相关的大动作之一。这是个专为造林和森林经营保护活动搭建的平台,可让国内、外的企业、组织和个人,通过购买碳汇来冲抵自身的“碳足迹”。基金初创虽然活动还不多见,但其实已显现出一个机会:用基金来造生物柴油原料林!我们知道,造生物柴油原料林比其他造林有更多的“可持续”及“减排”意义,但同时也更需要投资,因此,我们本该有强烈的意识来看待这种机会。

     国家林业局李育材副局长指出,绿色碳基金可以“根据需要设立省级专项”,实际上就是要让基金落实到地方项目。在我看来,项目越往下越可行,乡镇级甚至村级的项目落实到林农、林地,可有林农一起参与造林和监督,将是最可靠的,正好符合基金讲求可操作、可监督性的要求。另外,此类基金的使用并不会讲求大的规模,乡村级规模在今后也不存在管理问题,只是要留有部分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收购原料的“保险”,让林农对收益有所预期即可。基金的使用若如此设计,既可取信于购碳汇者,林农也会有积极性,基金也可望得以快速成长。

     最后,我们不用怀疑绿色碳基金的“碳汇”能力,基金目前虽然只有一亿元,但可以相信,年内即将召开的相关国际间合作会议,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碳基金工作的发展,国内外购碳汇者也会越来越多。面对机会,我们如何提高意识,如何早日把专项争取到手,才是首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首席观察员   徐天智

 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 

The www.cngreenzone.com Website English FriendLinks:
Copyright 2007-2008 生物柴油原料观察站 版权所有

本网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核实,风险自负

后台管理